
九間棚村簡介
九間棚村,隸屬于山東省平邑縣地方鎮(zhèn),坐落在沂蒙山區(qū)腹地海拔640米高的龍頂山上?,F有村民105戶,307人。
相傳在清朝乾隆六年(公元1741年),一對劉姓夫婦在龍頂山的天然石棚內定居。后因人口增加,用石塊將石棚隔成九間,“九間棚”由此而得名。
九間棚村在上世紀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聞名全國。此前,九間棚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,山高澗陡,缺水沒電,只有一條羊腸小道與外界相通。到了1963年,九間棚人才全部遷出石棚住進石頭搭建的第二代住房。自1984年始,村黨支部書記劉嘉坤帶領村民,架電線、修公路、建水池、引水上山,整治荒山2100畝,開墾坡地450畝,栽種果樹2萬棵。用五年的時間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,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、脫貧致富的典范,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。 同期,“團結奮斗,頑強拼搏,堅韌不拔,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”的九間棚精神傳遍全國各地。
九十年代以后,九間棚人又立足山上農林果、下山進城辦企業(yè),先后在縣城創(chuàng)辦了花崗石廠、工程機械配件廠、塑料廠、金銀花茶廠,建起了有5座住宅樓和辦公樓的九間棚新村,全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。1992年,上海電影制片廠以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的九間棚為原型,攝制的電影《沂蒙山人》在全國播映,更使“九間棚精神”聞名全國。
進入新世紀,九間棚在發(fā)展鄉(xiāng)村旅游、建設美麗鄉(xiāng)村的同時,致力于金銀花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先后研發(fā)、推廣了“九豐一號”和“北花一號”金銀花,形成“良種研究選育—推廣種植—干花購銷—藥品、食品研發(fā)生產”的金銀花全產業(yè)鏈企業(yè)。近幾年來,九間棚村又投入數千萬元,對山頂上的荒坡地深挖壘壩,開墾出了千余畝高質量梯田,建成了“九彎十八園”生態(tài)觀光采摘園。
九間棚村旅游資源豐富。有巧奪天工的山川美景,有創(chuàng)業(yè)發(fā)展的成就展現,又有淳樸厚道的沂蒙鄉(xiāng)村風情,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緊密結合的經典景區(qū)。其中,九間棚舊址被省政府命名為“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”,景點“朝陽洞”是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北海銀行魯南印鈔廠舊址。
山東省委組織部還將九間棚建設成為“山東沂蒙黨性教育基地——九間棚教學點”,主體場所為“九間棚展覽館”,現在每天都有大批的黨員、干部和游客到這里學習和參觀。
九間棚村被評為:全國文明村、全國生態(tài)文化村、中國幸福村、山東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;九間棚景區(qū)被評為:AAAA國家級旅游景區(qū)、全國農業(yè)旅游示范點、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、中國鄉(xiāng)村旅游模范村等。